学校概况

一、校徽

二、校训


“力学笃行”, 内涵丰富。“学”与“行”,具有辩证关系,“学”是“行”的基础,“行”是“学”的归宿。“学”与“行”的统一,是哲学的基本命题,更是学校教育的要求。学校以“学”为主,要学会做人,学会生活,学会独立思考,学会各种知识与本领;“学”的目的是“行”,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,发扬科学与民主精神,把所学的一切付诸实践,回报社会,回报祖国与人民,从而实现每个莘莘学子的人生价值。校训还给“学”与“行”,分别加上了状语“力”与“笃”。要“学”得好,必须努力,必须竭尽全力。要“行”有成效,就必须笃实,一步一个脚印,不达目的决不休止。古人说:“用志不分,乃凝如神。”“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只要学而用力,行而笃实,莘莘学子就一定会成为国家栋梁,学校就一定能够兴旺发达。

“力学笃行” ,突显出长沙学院的办学特色。长沙学院是长沙市属最高学府,而且是以应用型为特色的学府。校训所讲的“力学”,实际上包容了晋升本科前的老校训:“德求崇,学求悟,体求健,艺求精。”校训所讲的“行”,包括牢固掌握社会迫切需要的各种知识与技能,应用于社会,服务于大众,这正是应用型最高学府的特色。


“力学笃行”四个字,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。其中“笃行”出现在两千多年以前。儒家经典《礼记•中庸》说: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” “力学”略迟一点,出现在汉朝。《孟子•尽心上》上说:“人之有德慧术知者,恒存乎疢疾。”东汉赵岐注解说:“疢疾之人,又力学,故能成德。”“力学笃行”四字词组,出现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宋朝。北宋慕容彦逢《摛文堂文集》卷三中的《赐少保太宰兼门下侍郎郑居中辞免男亿年直秘阁允诏》,南宋初年李焘的《续资治通鉴长编•神宗熙宁十年》,南宋爱国诗人陆游《渭南文集》卷十五的《陆伯政山堂类稿序》,都使用了“力学笃行”这个词组。


“力学笃行”,是长沙学院全体师生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。虽然,“力学笃行” 四个字历史悠久,有深厚的历史积淀。但是,长沙学院的新校训“力学笃行”,却不是古籍的再版,而是融汇进了新时代的办学理念。古人讲力学笃行,主要是对个人品德的评价,内容也偏重于儒家的进德修业。今天,我们讲力学笃行,其内涵要丰富得多,也要新颖得多。而且,以“力学笃行”作为校训,不是简单的拿来,而是长沙学院全体师生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。从2008年10月开始,9个多月的时间以来,经过了问卷调查、公开征集、网上投票、专家评审、院务会议讨论等多个环节,而且每个环节都多次反复。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,应征的校训作品达到75件,网上投票达2万人次。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,逐步筛选,逐步整合,才凝结成“力学笃行”四个大字。


“力学笃行”既然定为新校训,那就是长沙学院全体师生员工的集体宣言。宣言既然已经发表,关键就在于执行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,不仅使用了“力学笃行”这个词组,而且有一首诗强调“学”了就要“行”,那首诗是他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以教育儿子的,诗题叫做《冬夜读书示子聿》:“古人学问无遗力,少壮功夫老始成。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“力学笃行”决不可只写在纸上、刻在石上,用在口头上,一定要人人执行。对于每个成员来说,执行力度越大,成就才越高;对于整个集体来说,执行力度越大,竞争力才越强。个人与集体都能力学笃行,长沙学院就一定能建成高水平多科性应用型地方本科大学——“长沙大学”,不仅立足长沙,而且走向全国,走向世界,永远屹立于著名学府之林。(文字作者:陈蒲清,2009.7.16)


(书法作者:张锡良,2010.11.7)

信息来源:党政办公室    更新时间:2013年6月

三、校歌曲谱

四、校歌音频文件下载

    点击下载. mp3

信息来源:党委宣传部  责任编辑:喻秋兰   更新时间:2013年9月

附件【201309051033071.mp3